(圖片提供/幸福文化)
在租屋歲月的八年裡,雖然過著近似購物狂的生活,每個月都在買新衣、新鞋、包包和保養品,小小十坪不到的租屋處,每個櫃子裡都塞滿東西,但因為每天都有學生要來家裡上鋼琴課, 所以我練就了在十分鐘內就把家中收拾到可以待客的能力,雖然物品不少,表面上還是可以維持。
現在家裡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,只是若要追求家中隨時隨地都像樣品屋,不僅失真也讓生活其中的人備感壓力,乾淨清爽的空間固然很舒適,但有時面對來不及復原的雜亂,就會頓時對整理後難以維持的景象有著無力感與愧疚感,其實,只要把握以下三個小技巧,便可以讓你快速恢復整齊,有客人臨時來訪也不用驚慌喔!
在家中到處都是平面,大到地板、沙發、餐桌、床鋪,小到各個收納櫃的上方,都稱為平面。
「平面淨空」是我很重視的整理原則之一,這是我長年執行的一個習慣,也是客人來訪前可以「投機取巧」的小訣竅,但建議平常就讓物品的收納處定位在櫃子抽屜內,只要物品的家不是在平面,並且定期的將散放的物品收回原處,那家中就不至於有太過凌亂的情形;若真的很難做到,也可先從公共區域(玄關、客廳)及大面積(地板、沙發、餐桌、茶几)的平面開始,若能在客人來訪前快速淨空這些區域,就能有自信的開門見客,寬廣的視線範圍內沒有雜物,當然也更舒適清爽。
除濕機、吸塵器、電扇、電暖器等大型家電,或是行李箱、洗衣籃、垃圾桶等大型物品,有時拿出來使用後就隨手擱置,或是平常放的位置是家中較顯眼處,因而阻礙到動線,也讓空間到處被切割而顯得狹小。
如果將這些物品靠角落或靠近大型家具周圍擺放,一方面視線不會立即看到龐然大物,另一方面也讓淨空的地板區塊完整,使空間在視覺上有放大的感覺。
簡單來說就是「亂一處總比亂全部好」,與其整間房子處處凌亂,倒不如先把來不及收拾的物品集中在一處藏起來,如果都是小物品,最好是集中到一個箱子或一個袋子內,等到有空的時候,拿著箱子將裡面的物品一一歸位,這個箱子即是「隨身移動的收納箱」,如果是大型物品就集中在一個房間,而物品集中的房間就是家中的「暫放區」。
但要特別提醒,暫放區的空間不宜過大,也不要是沒有界限的蔓延,以一般的小宅來說,可以是比較少使用的浴室或是後陽台,而暫時收納的物品,還是要定期歸位清理,或至少告訴家人臨時收納處在哪裡,否則結果就是導致其他家人也找不到東西用了。
延伸閱讀:不要用錯誤的收納設計懲罰自己!收納時的3不1要原則
書名:整理是愛的語言:整理不是丟棄,而是給予;將多的釋出,把愛留下,讓家變成愛的容器
出版社:幸福文化
作者:吳敏恩
彙整編輯:May
圖文提供:幸福文化
書名:整理是愛的語言:整理不是丟棄,而是給予;將多的釋出,把愛留下,讓家變成愛的容器
作者:吳敏恩